開在學校旁邊的一家麻辣燙店,近日在陸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。店名「校媛麻辣燙」被一些網友批評為「擦邊球」,暗示它是在利用女性形象博眼球。一位網友甚至尖刻地揶揄道:「老闆是不是覺得自己店名很幽默?」本以為僅僅是一次商業命名的店主張校媛,卻突然卷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。
張校媛對此感到無奈與委屈。她表示,這個名字陪伴了自己三十多年,并沒有任何不妥之處。然而,由于近年來在網絡上流行的「媛文化」——如「佛媛」、「登山媛」等,逐漸將一些女性的形象與物化掛鉤,導致「媛」字在很多人眼中被污名化。而張校媛的名字卻無端被卷入這場爭論,讓她感到莫名其妙。
▲「校媛麻辣燙」名稱被指擦邊惹議。(圖/翻攝九派新聞)
「名字是父母找先生幫忙取的,」張校媛無奈地解釋道。「當時先生說我是陽年陽月陽日陽時出生,建議取個柔和一些的名字。這個名字我用了三十多年,沒想到現在竟然變成了罪過。」她眼中充滿了疲憊和無奈。這個原本寓意美好的名字,如今竟然成為網絡攻擊的靶子。
事實上,張校媛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餐飲店主,她還有另一重身份——吉林藍天救援隊的一員。救援隊的經歷讓她對生命和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。一次西藏的自駕游,讓她途經重慶,突發奇想決定在這里開一家麻辣燙店。然而,她萬萬沒有料到,這個取自本名的店鋪招牌,竟然會引發如此廣泛的爭議。
面對網絡上的指責,張校媛并沒有選擇沉默。「我不認為名字有什麼問題,」她堅定地說道,「媛字原本有兩種讀音,‘四聲’形容美女,‘二聲’則表示姿態美好。
▲「校媛麻辣燙」店主本名就叫做張校媛。(圖/翻攝九派新聞)
然而,網友們的情緒卻并沒有因此平息。一部分人認為她在借用「媛」字來打擦邊球,利用當前的網絡文化進行商業營銷;另一部分人則為她鳴不平,認為這種對一個名字的攻擊無異于對人身的詆毀。一場關于姓名的爭論,最終演變為對女性形象和商業道德的廣泛探討。
張校媛對此心情復雜,她理解公眾對「媛文化」的反感,也清楚名字在當今網絡環境中引發的敏感性。但她依然堅持不更改店名,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個字的美好意義。
「我不會因為這些輿論改名的,」她堅定地說。「名字承載著我和家人的期望,我希望‘媛’字能回歸它本身的美好寓意。」
隨著時間的推移,或許這場風波終將平息,但張校媛的故事卻引發了人們對名字、文化以及網絡暴力的深思。當一個人多年來一直以自己的名字為榮時,突然因為社會風潮的變化而遭受攻擊,這種無奈與委屈誰又能真正體會?張校媛希望,通過這場輿論風暴,能喚起人們對名字和文化更深層次的尊重與理解。
這不僅僅是一場關于店名的風波,更是一場關于尊重和理解的戰役。正如張校媛所說:「希望美好的漢字,能回歸它本來的意義。」